行业洞察|如何重塑客户体验,助力B2B企业跑出营销“加速度”?
行业资讯
行业洞察|如何重塑客户体验,助力B2B企业跑出营销“加速度”?

后疫情时代,各大品牌都在寻求新的营销突破点,也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,在我们的视线被一些To C端新零售品牌的多样化营销所占据之际,To B也踏上了营销增长加速度道路。


现如今,B2B业务决策者们最头疼的问题仍在于如何高效获客、复制推广产品和解决方案,以及管理交付和回款。这些往往围绕着如何获取线索并利用其得到转化展开,其中,企业能否打造优质的客户体验非常重要。


资料库优化体验,撬动销售线索


美国内容营销协会发布的《2021年内容营销洞察报告》指出,目前已有73%的营销人在使用内容营销培育销售线索,且64%的企业产生了销售收入。


此外,罗兰贝格《B2B 销售的数字化未来》报告中曾指出,B2B 买家在首次接触销售人员之前,会独自完成整个购买流程的近 57%90% 的 B2B 买家会在线上搜索相关品牌、产品或者功能等关键词,70% 的 B2B 买家会在线上观看相关视频内容。所以,对于B2B企业,利用内容营销把握好那57%,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。


拿我们曾经服务过的某工业制造业知名厂商而言,工业品B2B行业拥有万亿级市场规模,却也依然逃不开销售线索获取低效、高客单价设备复购率低、供应商响应能力差,分销环节多等痛点。


ant-rozetsky-SLIFI67jv5k-unsplash.jpg



随着微信生态日益完善,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10亿量级,承接服务功能的微信小程序与生态连接加深,渗透率稳步在八成以上,所以Dmartech选择微信小程序作为平台去帮助企业建立资料库,整合内外资源打造内容工厂,帮助品牌建立行业首选认知。


根据品牌旗下不同品牌的信息进行分类,包括产品文字介绍、视频介绍、公司简介等等,将已有内容结构化。客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菜单栏或在微信搜索小程序名称直达,当他想要获得相关产品PDF资料时,需要填写自己的姓名、手机号、邮箱等信息。


25c35f84864a106f4069155c3cbad39a.jpg


分散的资料被集中在资料库,既方便客户快速搜索并了解产品信息,销售人员也能根据用户的留资信息追溯到用户感兴趣的产品,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跟进线索。此外,相关用户数据也将传输至Dmartech平台,为后续给用户的邮件、公众号推文、线下展会短信的精准触达奠定基础。


当然,建立线上品牌资料库只是B2B内容营销方式中的一种,一般市场人还会通过SEM、活动、直播、白皮书、线下展会等多种方式开启内容营销获取线索,而这往往只是拉动业绩的第一步。



构建全链路营销闭环,驱动增长


一般我们会将线索的生命周期分为潜在线索(Leads)→市场认可线索(MQL,Marketing-Qualified Leads)→销售认可线索(SQL, Sales-Qualified Leads)→商机(Opportunity)→成单客户(Account)。


现如今,B2B企业的经营思路要从过去以产品或生产为中心,切换到以客户为中心。对于B2B企业而言,每一条线索都尤为珍贵。Dmartech全渠道察用户,将用户标签分为静态标签和动态标签,而借助打分体系可以让你知道,你和用户是否是“双向奔赴”,若不是,也能更好的调整策略持续跟进。


用户画像1.jpg

态标签一般为常规的年龄、职业、姓名、性别,动态标签的维度就比较多样了,比如在B2B内容营销的资料下载场景中,用户的搜索明细、观看信息、下载资料、分享好友等动作,除了可以作为分析产品迭代、推广策略的参数之外,更是用户价值评分的重要打分基准。


用户画像2.jpg


通过洞察用户的动态行为,自动对其价值行为进行打分,更好的明确目标用户的特性,让内容“主动而精准“的出现在感兴趣的人面前。

通过打分系统对现有的用户喜好进行了解后,规划清晰的营销旅程,借助个性化内容,多渠道自动触达用户,与其产生联系,反复迭代优化触点,孵化更多高分线索。据报告显示,善于线索孵化的公司,成本降低33%,但73%的线索未被孵化就被放弃。

艺达思资料中心小程序 2021.9.30_15.png


最后通过数据可视化管理,帮助企业及时根据数据调整和优化营销策略,客户的行为数据也将沉淀至数据中台,成为企业自有的私域流量池,构建全链路营销闭环,让销售和营销协同,明确每个阶段的各自责任,并建立一个持续的反馈循环,高效推动业绩增长。


百舸争流、奋楫者先,为了应对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商业环境,B2B企业需要深入理解客户需求、动机,利用现有产品信息资源,将线索从流量池中挖掘并转化,借助数字化营销工具进行线索打分,精准可控的洞察用户需求,集中资源打造良好用户体验,实现竞争力的快速提升,建立起高度粘性、正向反馈、自我升级的良好产业生态。


立即试用